您的位置  女性青春期保健

“爸爸,我没有偷钱”接下来父亲的行为,让孩子再也没有醒来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3-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爸爸,我没有偷钱”接下来父亲的行为,让孩子再也没有醒来

偷窃在人们眼里是一件很不齿的事情,是伤害到道德的一种行为。但是在生活中也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偷东西,有些时候是偷拿家里的钱,有些时候是把同伴的玩具带回了家,对于物权意识以及道德感未被完全建立的孩子来说,大家指责偷窃行为似乎有些不妥。那么当家长们发现孩子有偷窃的行为发生时,应该怎样应对呢?

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看似很平常的一天,12岁的小明在家里玩耍,忽地被爸爸叫到房间去,原来爸爸发现家里的钱少了,便断定是小明拿的。小明看到盛怒的爸爸很害怕,不承认自己拿了钱。面对孩子的抵赖,爸爸越发的生气起来。平时爸爸对小明的教育非常严格,期待值也很高,完全不能接受孩子偷拿钱的行为。于是,愤怒的爸爸把小明反绑在床上,用树枝抽打。等到第二天的时候,爸爸再来询问小明是否知错的时候,发现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

新闻中的悲剧让为人父母的人们难以接受,孩子在被反绑的那个夜晚会有多么的痛苦和绝望,仅仅是因为偷拿了家里的钱就要被毒打甚至没命。不得不说新闻中小明的爸爸的应对方式非常的偏激,既伤害了孩子的生命,自己也难逃牢狱之灾。事实上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都有发生这样的“不良行为”,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或许是受到诱惑,或许是对偷窃的行为缺少认知,显然粗暴的打骂教育并不可取,除了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并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意义。

1、“偷东西”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心理?

上段时间,隔壁张姐发现孩子把同伴家的玩具带回了家,并且明目张胆的在客厅里把玩。张姐对此很生气,刚想要指责孩子一番,但是回头一想,自己小时候好像也有过类似的行为,横加指责孩子的自尊心显然会受伤,于是张姐按捺住自己的暴脾气,问起了玩具的来历。孩子很自然的说在同伴家拿的,他很喜欢这个玩具就拿回来了。显然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错误的行为。张姐解释道这是同伴的玩具,宝宝不可以随便的拿走,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我们一起把玩具送回去吧,这样才是妈妈的乖宝宝。孩子想了想便同意了。

① 认为这并不是错误的事情

在孩子的意识中,很有可能没有发现偷东西的行为是不对的,在家长没有提醒的时候,孩子的认知中并不认为这是一件错误的事,基于这种情况下,孩子偷窃的心理是很单纯的想要得到某件物品,没有是非对错的概念。

② 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

有些孩子也会有意识的进行偷东西的行为,并且抱着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这时候如果被发现了,孩子也会编造一些借口来逃避、推卸责任。这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家长们给予更多的干预。

③ 对内心需求满足的渴望

孩子对物质需求有了一定的概念,内心对此具有一定的渴求,当父母没有给予重视和满足时,孩子的这种渴求越发的强烈。受到这种强烈渴求的心理影响,孩子会想出一些不恰当的应对办法。

孩子偷东西的心理很复杂,其中有主观上的,也有环境影响的关系。这需要家长多陪伴孩子,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诉求、心理状态,给予及时的干预和解决。

2、为什么孩子会有“偷东西”这种行为?

前两天和闺蜜聊天,闺蜜说发现家里的零钱少了,但是老公又没拿,便想到是孩子偷拿了。闺蜜知道孩子偷拿钱这件事的时候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很诧异。家里零食水果有很多,孩子为什么会偷拿钱呢?闺蜜本想直接问孩子但又害怕伤害孩子自尊心。于是闺蜜想了个好办法,在晚上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讲了一个小熊偷东西的故事,孩子听后非常的羞愧,犹豫了很久说出来自己偷钱的事。原来孩子看到别的同学都有零花钱,但是自己没有很不好意思。闺蜜听后恍然大悟,从那天起闺蜜开始给孩子零花钱了。

① 缺少对偷窃行为的认知

孩子的道德感不是一出生就具备的,更多的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培养而形成的。因此孩子在偷窃的时候很有可能是缺少对这种不良行为的认真,没有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当之处。

② 物权意识缺乏

对于2-3岁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物权意识并不明确,很多时候并不能区分好自己的物品和他人的物品,这种归属权的模糊使得孩子很容易将他人的物品据为己有,并且并不认为这是不恰当的行为。

③ 缺少必要的物质满足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所以对孩子的物质满足有一定的限制,这使 得孩子为了满足内心的物质需求,想出一些不正确的解决办法,偷窃的行为表达会由此而产生。

除此之外,孩子并不会过多的考虑行为的后果,家长有必要了解孩子偷窃行为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正。

3、面对孩子“偷窃”家长该怎么做?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孩子妈妈正在上班,收到孩子老师的电话,电话中声称孩子在学校偷了老师1000块钱,需要孩子妈妈到学校处理!孩子妈妈当即表示任何人都先不要指责孩子,自己会马上到场处理,并且和孩子通电话,让孩子等自己过去,不要害怕。当孩子妈妈赶到时看到孩子哭得满脸泪痕,赶紧抱了抱孩子。一旁的老师则说孩子都承认了,你们家长处理吧。而孩子则气愤的说是老师让自己这么说的,不然就不让自己上学了。孩子妈妈表示自己相信孩子,可以报警解决问题。最终在民警勘查的时候,在一本教案中找到了钱,原来是老师忘记了。

① 弄清事实真相

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时会非常的气愤,而忽略了弄清事实真相的过程,这样很容易造成对孩子行为的误解,也有可能会误会孩子、冤枉孩子。

② 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

孩子偷东西背后的行为动机比起指责和训斥更加值得考量。对这些动机的探究才能够使父母的教育更加有针对性,从根本上规范引导孩子的不当行为。

③ 注意孩子尊严的保护

当然父母在规范孩子行为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尽量不要在公开的场合提出批评,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尊心受伤,偷窃产生的心理阴影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

面对孩子偷窃的行为,父母首先要保持理智,冷静的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够帮助孩子正确的看待偷东西的问题,而不是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甚至否定自我。那么家长应该怎样防止孩子有偷东西的习惯养成呢?

三、家长该如何预防孩子“偷窃”

1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

在生活中,父母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更加能够使孩子适当的区分好物品的归属权,进而明白别人的东西自己不可以轻易的乱动,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

2家长以身作则,不贪小便宜

很多时候家长使用他人的东西不打招呼,会让孩子造成别人东西可以随便拿的误区,父母的言行误导要比任何说教对孩子的影响都大。

3适当的给予孩子零花钱

适当的物质满足使得孩子对物质的渴求处于正常的范围内,不会因为过分渴求而产生偏激的行为。家长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多频率少金额的给予孩子零花钱,等孩子具备一定的自控力后在减少频率增大金额。

事实上,很多孩子都会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偷窃行为,当父母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后,把道德的标准强加给孩子显然是不合适的。了解背后的原因以及孩子的行为心理更加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家长适当的干预可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过分的强调道德感也并非是明智之举,大家对此怎样看待呢?对于孩子偷东西的行为大家的见解是怎样的呢?欢迎分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