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女性职场  人际交往

论文]大学生社交网站微内容特征及其影响研究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3-2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四、使用社交网站对大学生的影响社交网站不仅满足了获取信息的需求,也满足了进行人际交往互动的需求。但随着社交网站的深入发展与用户在社交网站上的个人成长,社交网站的内容冗杂重复,正如网友总结的人人网八大俗:生活常识化妆技,十二星座小秘密;不看后悔成功录,论文大全雅思题。恋爱金句传送门,男默女泪伤心文;读到哪句心痛了?不顶不是中国人。可见,虽然社交网站为大学生人际交流和娱乐提供了平台,但现在的网站上的内容同质化,比较杂乱,而这些内容的制作者都是用户本身,也可见在社交网站发展进入成熟期的时候,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状态。使用社交网站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消费等方面都带来了影响。(一)使用社交网站拓展了用户的人际圈从“使用年数*现实中的好友占您在人人网的好友的比重”的统计(图八)看出,随着使用年数的增长,用户在人人网上的好友中网友的成分增加,人际圈有所扩大。77.8%的人表示强烈同意“加入人人网之后,我的人际圈扩大了”。通过查看共同好友和已加的好友的好友列表使用户认识更多的朋友,有63.5%的用户者表示使用人人网之后,人际圈“扩大了,认识了超过10个新朋友”。(二)社交网站开创了新的社交方式在社交网站上,用户拥有自己的主页,在主页上用户可以进行完善个人资料,上传自己的头像照片,通过完善学校信息,用户可以找到同校的同学,并且用户通过对个人主页的修饰也可以体现出个人的品味。在调查中,有93.7%的用户选择“强烈同意”或者“比较同意”“人人网使我更好的与朋友进行人际交往”。在社交网站上,用户以多化的方式与好友交流,留言、上传图片、发表日志和状态都可以让好友实时了解自己的动态,社交网站开创了新的社交方式。(三)社交网站对用户学习方面的影响社交网站对大学生学习方面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学习的内容即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影响。在学习内容方面,有88.9%的用户对“人人网让我获得很多有用的专业知识”表示比较反对或强烈反对,有63.5%的用户对“人人网让我获得很多有用的生活知识”表示强烈同意或者比较同意。学习方法方面,对“通过人人网,我学习了很多获取知识的方法”这一命题的态度统计如图九:在学习方法上社交网站通过好友的分享或者发表日志,用户可以了解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比如“如何在校外使用论文库”、“大学生必上的100个网站”这样的内容。笔者对选择同意的同学进行了,具体询问这些方法的内容,用户说通过日志、视频的方式,在人人网上有很多介绍如何使用国外课程视频资源、如何获取考研资料诸如此类的日志和视频,这让他们在共享中学习到很多获取知识的方法,而反对这一命题的则认为,人人网上这样的内容很多比较泛滥,不知如何选择反而对自己的学习带来一些影响。互联网上的信息是海量的,一个人人网的用户有上百个好友,好友进行的微内容通过聚合功能体现在新鲜事上,这样当用户打开公共主页的时候就会有无数条新鲜事等待用户筛选阅读,这就为用户获得知识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是如前文所述,社交网站上用户的好友与用户属于同一群体,社交网站的社会化特性使得在社交网站上用户获取的知识是他所在的群体所关注的相关知识。社交网站可以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平台,使用户在获取知识方面获得更多的益处。根据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的SECI模型和后人对其的扩展修正,知识创造过程阶段分为六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选取、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知识扩散、知识共享[8]。在社交网站上当用户获得新的知识的时候,通过分享功能向好友进行知识的分享,通过对分享的评价和他人的分享进行知识的创新。社交网站个人化的页面可以让用户自身定制需要学习的内容,记录用户分享学习的知识,可以让用户温故知新,并且在与好友的分享评价中反复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达到知识的积累。用户在社交网站中进行知识学习与共享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来实现和完成的,但是这些知识夹杂在大量的娱乐内容中间,不利于用户进行知识与学习,如果单从学习知识的角度看,大量娱乐内容对知识学习起到了噪音的作用。前文中有用户开发一个类似的知识平台,人人网上知识平台尚不完善,现在有譬如世界杯这样的提供公共好友可以进行知识的,但这些知识同样在新鲜事中体现,对用户个人的知识库聚合的功能尚未出现。总的来说,社交网站使用社会关系数字化的优势可以使用户之间分享丰富的知识,但知识的情况并不理想,知识平台尚需完善。(四)使用社交网站成为娱乐的首选在娱乐方面,对“感到无事可做的时候首先会想起登陆人人网”表示同意的占71.4%,在人人网的功能中,最吸引用户的三个功能是“找到久不联系的老朋友”占93.6%、“看到有趣的视频、日志、相册等分享”占87.3%、“玩游戏获得放松”68.3%,其中属于娱乐的就有两项。人人网已成为大学生几乎每天必须登录的网站,随着手机人人网的出现,使用频率会更高。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频率提高,如前面的调查结果,登录频率较高的集中在高年级,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每周登陆人人网的次数增多,而且人人网使用的频率和选择撰写回复状态和日志作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应用呈现中度相关,使用频率高,对于这种主动制作微内容的操作也就越多。登陆人人网渐渐成为一种仪式化的行为,使用社交网站成为满足用户娱乐需求的首选。(五)用户在社交网站上倾向于消费形象整饰的商品在人人网上的消费方面,用户的态度则显得较为保守。有93.7%的用户没有使用过付费功能,如果考虑使用付费功能,选择“装饰自己页面的功能”的占61.9%,可见在人人网上用户如果进行消费,用户倾向于对自身形象带来益处方面的消费。大学生通过使用人人网将社会交往生活从现实延伸到了网络世界,社交网站开创了新的社交方式。大学生将社交网站作为的延伸,把社交网站作为整饰形象的工具。总的来说,使用社交网站扩展了用户的人际圈,用户通过生活中的强联结人际关系在社交网站上建立越来越多的弱联结。好友的增多使得用户每天获取的新鲜事增多,这些新鲜事里娱乐性的内容偏多,社交网站成为用户进行娱乐的首选,有仪式化的倾向。但在调查中用户表现出对知识性内容的获取需求,虽然社交网站提供了知识性的内容,但夹杂在娱乐性的内容中对其形成了一定的噪音,在这一点上社交网站知识平台的开发尚需完善。在社交网站上,用户而消费行为比较保守,即使要消费,主要也是用于出于自身形象完善的目的。对于未来社交网站的发展,笔者认为,未来的社交网站在功能上的会不断完善,尤其是进行知识方面,知识分享平台的建立可以让用户更好的参与到互助式学习的过程中。将网络教育融入社交网站将会更好的发挥互助式学习的优点,但是由于信息过于杂乱,真正实现网络教育的融入还需要网站管理者的积极引导和用户的成长。与之相配合,社交网站可以借助开展同城活动或者同校活动,开展现实中的互助式学习或者娱乐活动,使社交网站上数字化的人际关系向现实的人际关系关系的回归。社交网站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友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但是这类虚拟沟通方式毕竟有其局限,它仍然主要是以文字符号为中介的交流,与面对面的交流相比,交流手段较为单一。因此,人们很难通过这样的方式全面地认识一个人。笔者认为,社交网站可以借鉴豆瓣的运作模式,设计同城活动的页面,由或者个人发起活动,使网上的好友有机会进行线下的互动,在现实中拓展人际圈。

  结论千橡集团副总裁许朝军认为,社交网站是一个有更多人参与贡献、集体分享、网络社区化概念,并且融入真实社会关系的新型网络形态。根据CNNIC的统计,2009年社交网站的使用率达到了45.8%。伴随着人们足不出户即可进行多式的人际交往和社交网站功能的不断完善,社交网站正在深入发展。本文以社交网站发展现状和微内容概念的发展为基础,展开对大学生使用人人网情况的调查,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梳理出社交网站上微内容特征的特征,认为社交网站微内容的基于现实的人际关系构建的,微内容在主要在人际与中区融合的情境中,其中娱乐的内容占多数,对知识性内容的情况并不理想,社交网站微内容的方式分为主动与被动型且使用难度小,其中分享功能在微内容中使用频率最高。最后文章分析了社交网站对大学生的影响,社交网站开创了新的社交方式,用户使用社交网站后人际圈扩大,社交网站成为用户娱乐的首选,用户对在社交网站上进行知识学习的情况不满意,社交网站上知识平台还需要完善。最后本文预测了社交网站的发展趋势,认为将网络教育平台融入社交网站,建立知识平台,社交网站可以向知识性领域发展,拓展更多的功能,同时通过开展同城或同校活动,使用户线下物理空间活动增多,在现实中拓展人际圈。调查中发现,社交网站上分享内容倾向于娱乐性内容,笔者在人人网有三年使用经验,发现用户对分享功能的使用不仅频率高,而且有较强的随意性,分享功能分享的信息有制造伪语境的倾向,“伪语境是为了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就是它的娱乐功能”[9],对于社交网站上分享功能是否制造了伪语境可以深入研究调查。同时,对社交网站微内容中隐喻层面的信息的情况,本文并没有深入研究。人人网为大学生“客我”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主我通过用户操作体现,“客我”通过好友的评价反应体现,“人的意识是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10]。在社交网站上用户主我客我的互动情况可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入调查分析。由于研究者自身,本研究只能将研究对象界定青岛农业大学范围内。另外,在对SPSS软件的使用和对统计数据的深入分析层面,只做到了在研究中边做边学,对于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的完善还有很大的空间。参考文献[1]杨继红.新.第一版.: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P20[2]校园SNS的人际特征研究——以两所高校内网的模式为例.郑宇钧林琳.[3]袁梦倩.论SNS新型社交网络模式与功能——基于“校内网”现象研究.今传媒,2009年;04期[4]陈阳.大众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P116-P117[5]邓超明.马斯洛需求:长尾之后互联网的支点.中国管理网[6]约书亚?梅洛维茨肖志军.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第一版.:大学出版社,2006年:P50[7][美]WernerJ.Severin/JamesW.Tankard,Jr..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第1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P322-P323[8]叶文伟;范翠玲.基于SECI模型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探讨[J].情报,2008(5):P58-59,P63[9][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P63[10]光.学教程.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P78-P80[11][英]戴维?冈特利特主编.网络研究:数字化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第一版.彭兰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1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1月.[13]2009年中国网络社区研究报告简版.艾瑞咨询.2009年11月6日.[14]匡文波.网民分析.第一版.: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