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女性职场  人际交往

青少年伤己害人事件频发:部分青少年抗压能力弱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3-3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4岁少年跳楼轻生”、“16岁少年母亲”、“初中生暴打小学生”、“少女狂扇他人耳光”……近年来,类似青少年“伤己害人”事件已不再为所陌生。不可思议的事件起因和手段方式,也不时令哗然。

  上述徘徊于脆弱与的孩子们,不禁引发疑问:阳光少年、花季少女,为何会极端道自己、他人?生命宝贵,为何一些人可以轻易放弃?人际交往中的小摩擦,为何竟能演变为?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种种问题的矛头,部分指向了一些青少年“脆弱”的抗压能力。而这种“脆弱”,则由一系列“缺失”共同造成。

  6月21日,“浙江庆元初中生暴打一小学生”视频在网上开始,视频中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被几名初中生,甚至遭烫伤,不住地哭泣求饶。

  此事引发网民强烈反响,当地警方迅速展开调查。22日,庆元警方通报称,被打者小毛和伙伴在冷饮店行窃,一伙伴被抓后假称是与陈某实施作案。陈某很生气,要求小毛带他和朋友去寻找者,未果后,便向小毛索要。小毛答应从父亲那里拿钱给陈某,但没有做到,陈某等人反被小毛的父亲。一怒之下,陈某就和朋友们一起对小毛实施了。

  了解纠纷起因后,一些网民表示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原因,居然就可以让四个大男生,如此地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儿童?”

  类似事件并不罕见。有专家分析说,在校园事件中,未成年者往往可能是在利用方式,来宣泄内心的失败情绪。

  报道显示,一些青少年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甚至会对身边的长辈。

  据晚报报道,今年5月,因为母亲自己没有提前告知而私自使用她的手机充电器,湖北省市郧阳区16岁少年晓明(化名)与之发生争执。一怒之下其母,致母亲受伤住院4天后死亡。

  据东南早报报道,6月12日,辽宁凤城中学的初一男生小志(化名)无缘无故两名老师,校长赶来后,小志当着校长的面其中一名老师的头部。两名老师之余撰写了一份“书”发布在网上,不少网友纷纷转发并该学生。

  除了他人,一些青少年在面临压力时,还可能采取极端手段,青少年因压力过大自寻短见的情况时有耳闻。

  记者梳理发现,诸如此类的悲剧,不时引发哗然:“是什么样的戾气,着者与被者的心灵?”而一些本应勇敢坚强、充满爱心的孩子,面对失败、矛盾、挫折,要么变得、冷漠,以他人为乐;要么心灵脆弱如玻璃,不住轻轻一碰。这也让不少网民发出疑问:“徘徊于脆弱与的孩子们,你们到底怎么了?”

  河南女孩小文(化名)就曾是一名“悬崖”边上的孩子。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20岁那年,她父亲被诊断患上脑癌,她的世界骤然崩塌,的现实和各种矛盾带给她巨大的心理压力。她曾经疲惫、,甚至萌生了采取极端方式“逃避一切”的念头。

  她回忆当初,如果不是家人、朋友锲而不舍地关注和陪伴,自己很难从“牛角尖”里走出来,

  “我的母亲很需要我,她每晚都会做噩梦,然后哭喊着我的名字。她说我是她活下去的动力。我的朋友也每天锲而不舍地联系我,虽然我对他们很冷淡,但是接连不断地收到短信、电话还有远方寄来的快递,这种感觉让我一点点意识到‘这个世界值得留恋’。”渐渐地,小文不再封闭自己,开始倾诉内心的痛苦,而朋友的倾听也缓解了她内心的焦虑,逐渐走出阴霾。

  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李献云分析,在挫折面前,亲情、友情给予了小文很好的帮助,这也证明了外部干预机制,对提高青少年抗压水平的重要性。

  “即使是成年人,遇到困难时,产生逃避心理也很自然,更不要说还在发育中的青少年。”李献云说,上述心理,其实是在提醒人们关注自身心理状况、积极寻求帮助。“对青少年来说,一旦出现极端念头,不要掩着、藏起来,要向同学、老师、社会机构等积极寻求帮助,一旦有了‘外援’,他们往往会发现,生活不是他们想象得那么痛苦。”

  在我国,李献云所提到的外部干预机制,早就存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工作研究所副所长杨守建表示,我国已建立很多用来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咨询机构,学校也开授心理教育课程、配备心理老师、设置心理咨询处,可是很多孩子不知道这些渠道,有的不愿意寻求帮助。

  比如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这一外部机制的“利用率”并不高。“比如说国外有的院校,一个学校里有六千个学生,会配有30多个心理咨询员,但对国内一所学校来说,这个数字最多不超过7~8个人。”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院长宋尚桂也曾刊文称,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和进步的速度相比,心理服务宏观管理体制的完善,实则是“过于迟缓”的,甚至可以说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心理服务宏观管理体制。

  新华网曾报道,《课堂内外》社一项针对中国青少年成长的调查报告显示,54.02%的高中生表示自己的学校拥有心理健康老师或心理咨询室,而这一选项到了初中则降低为36.09%,小学更是低至22.90%。调查中,关于“如果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你有不良情绪时是否会去咨询?”的问题,66.11%的小学生表示愿意,但高中生和初中生愿意接受心理的比例,则分别为43.81%和43.79%,不到一半。

  对部分青少年来说,一旦难以独自战胜挫折,既有的心理外部干预机制又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时,如何才能给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加油”?

  李献云表示,对于不愿意寻求帮助的青少年,最重要的是向他们普及心理学知识,使其了解到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并不丢人,“可以像肺炎、感冒一样通过治疗化解”,而且经历过后还可以收获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她强调,要让孩子们知道身边有很多人都曾有过类似心理问题,但是通过有效治疗,都能恢复正常生活。

  “心理问题到达一定程度时,不是自己就是他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不讳。在他看来,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

  他认为,我国目前对青少年尚缺乏挫折教育的,导致很多孩子耐压能力差,无法生活中的不如意。很多在顺风顺水的中长大的青少年,遭受挫折时,容易把问题想得过于严重,觉得未来一片灰暗,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无法正常的风吹雨打。

  熊丙奇认为,与经常参与社区实践、从事公益活动的外国青少年相比,我国青少年在平日的教育中缺少生活的锻炼和体验,缺乏团队协作能力。而我国的基础教育、高中教育也仍局限于书本中,没有和生活建立足够密切的联系,使得孩子们难以具备“随时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没有生活中的磨砺,你的抗压能力怎么能提高?”

  在李献云眼里,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容易忽略自己的悲观、、多疑等负面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假如父母追求完美,凡事争第一,其实无形中就给孩子了类似的意识。”

  “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改正,那对孩子成长常有利的,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父母有时候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她说道。

  现在的青少年熟练使用新,遇到问题多习惯于求助网络。当一个孩子在网上搜索的方式时,搜索引擎应当同时显示出预防的科普知识、求助热线、心理干预机构等信息,引导孩子认识到不一定要采取极端行为,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寻求帮助。“或许,这样可以让‘悬崖’边上的青少年多一些思考,把他们从‘’那边拉回来。”李献云说。

  我们也欢迎通过手机平板的浏览器直接访问域名自动依照您的设备呈现最佳的 浏览体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