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女性职场  职场减压

学者:香港参与国家“十四五”规划不应再只看到自身利益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10-2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白云怡】“香港应主动积极参与国家的‘十四五’规划,订立相应时间表与路线图,并明确自身发展与国家总体战略的关系。”香港政治分析人士2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香港不能再像过去参与国家“五年规划”那样,只看到自身利益,而忽视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区政府更应在这一过程中摆脱长期以来“小政府”的思维桎梏,勇于担负起推动香港经济社会改革的责任。

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简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公开资料显示,在国家过去的“五年规划”中,也不乏将香港纳入综合考虑,比如“十二五”规划提出支持香港发展成全球人民币离岸业务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十三五”提出巩固香港金融和贸易角色等。但舆论普遍认为,香港过去一直对“五年规划”的关注力度严重不足。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前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香港正处于内外交困的严峻时刻,也处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转折关头。能否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关系到香港能否突破内外困局和进入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也是香港在新形势下必然要做出的战略选择。

“香港过去也曾主动提出参与国家的‘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因此从来都不存在香港‘被规划’的情况。”刘兆佳表示,可惜的是,在这两个“五年规划”中,有关香港的部分基本上是香港向中央提出、并请求中央给予支持的发展项目,而与国家总体发展的关系并不清晰。

“当时,特区政府在提出这些项目时压根没有对国家发展的战略和需要有明确的认识,也没有刻意让香港的发展计划与国家的发展战略衔接。”这名香港事务权威学者认为,此外,此前“五年规划”中香港提出的项目虽然也与自身的利益有联系,但却并非建基于香港的长远发展战略。

“究其根本,还是香港从来没有一套完整的、长远的、全面和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发展战略”,刘兆佳对记者表示,而且香港提出的项目也往往没有落实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又没有相关的问责和赏罚机制,致使部分项目在“五年规划”完结后仍然没有兑现。

刘兆佳认为,在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十四五”规划时,特区政府和社会都需要有更宏观的视野和更强烈的忧患意识。尤其是特区政府需要摆脱长期以来“小政府”的思维桎梏,勇于担负起推动经济社会改革的责任,在香港发展过程中承担领导、统筹和协调的角色。

他直言,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特区政府官员亟需克服对“香港与内地融合会改变现有管治模式”“政府不应过多介入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过度担忧,更不要担心所谓“过多与内地融合会为香港制造‘竞争对手’,会削弱香港与西方国家的联系”。

“2007年我在香港特区政府工作时曾提出过深圳与香港共建国际大都会的倡议。可惜那些构想和倡议在政府内和社会上都没有得到积极响应,而香港亦因此错失了许多积极参与到内地发展的机遇。”刘兆佳回忆过去感到十分可惜。

“香港奋起的‘十四五机遇’就在眼前。这对香港来说,机不可失,既不能等也等不起。”《人民日报》27日发表评论文章这样写道,“目光长远、务实求进的香港人士也都在聚焦‘十四五’规划,期待香港能够改变社会局面、发挥传统优势、布局新兴产业,在未来五年实现华丽转身。”

“‘目光向内’,搭上国家发展快车的香港,决不会‘被边缘化’;立志高远,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中找到新发展定位的香港,决不会‘被规划’。”文章写道,“‘苏州过后无艇搭’,无视机遇者,只会被机遇淘汰;珍惜机遇者,才能被机遇青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