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美容塑身  怎样减肥

记者目击:武汉战“疫”胶着,社区防控形势严峻!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2-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记者目击:武汉战“疫”胶着,社区防控形势严峻!

武汉“封城”已经超过10天,与疫情的战斗依然胶着。

定点医院里,医护人员在隔离病房全力以赴。物资、救治、医疗队……各种信息吸引公众的关注。

但在城市的最底层,防控疫情最重要的社区阵地战也已开始。传播力极强病毒、复杂的社区形势、薄弱的防护,让基层疫情防控面临严峻的考验。

处境艰难的社区中心

郑艳玲发烧了,37度8。

她是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街社区卫生中心主任,带领着一支几十人的小团队,奋战在抵抗疫情最基层的战场。现在她只能待在家里,焦急的看着同事们继续与疫情拼杀。

更令她着急的是,在社区中心,还有3名社区医生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居家隔离。

这家社区中心已经全部改为发热门诊

“请帮忙呼吁一下,基层社区医务工作人员特别需要防护物资。”她在电话里反复强调,“特别、特别需要。”

根据武汉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目前社区主要承担三件事:发热患者的预检分诊,分担大医院的压力;对居委会提供的发热病人进行入户排查,上门监测;对居家隔离的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以及轻症确诊患者进行入户上门随访,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目前,首义路街社区有100多名密切接触者以及疑似或确诊患者需要上门管理,社区医生要与他们面对面沟通、测量体温、监测血氧,需要做好严格的防护,否则就会成为潜在的移动传染源。

但现实是,社区中心的物资储备,基本不能为社区医生们提供有效防护。

社区医生只能穿这种防护服进入患者家庭

在首义路街社区卫生中心,记者看到了一份物资库存与消耗清单。“医用酒精,0;N95,0;医用外科口罩,0;护目镜,0;头套,0……”

社区中心副主任于芳说,现在最头疼的是没有酒精,“基本的消毒、院感都受到影响。”

前两天,当地卫健局给他们送来了1000多件防护服,但是这种几近透明的无纺布防护服实在太薄了,不得已,上门入户的医生们只能把这种衣服裹上三层。“护目镜也是,有10个护目镜,每次上门轮流戴,回来消毒处理一下接着用。”社区中心办公室主任刘和伦说。

无奈之下,医务人员只能自己想办法。他们自己找渠道买了几套防护服、几瓶手消毒液,“但是现在根本买不着了。”于芳说。一名护士用塑料文件袋做了个简易面屏戴上,同事们纷纷模仿。

护士用文件袋自制的面屏

由于防护不足,也缺乏专业的防护培训,社区医生压力很大。“现在这个样子,只能硬着头皮上。但是风险太大。”一位社区医生说,万一发烧的几个同事中有人确诊,这个社区中心的所有医生都是密切接触者,“那就全瘫痪了。”

万般无奈的确诊家庭

2月1日下午两点半,一个入户小组从社区卫生中心出发了。

这是一支“混编”队伍:穿着白色防护服的社区医生、穿着紫色雨衣的街道办社工以及穿着黄绿色荧光背心的民警。他们要对一位因为无法住院,不得不待在家里隔离的确诊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随访。

社区入户小组,白色防护服的是医生,蓝色雨衣是居委会,黄色荧光背心是民警。他们都面临感染风险。

“街道办、居委会、公安的防护装备更差,也没什么保护意识。”路上,一位社区医生对记者说,“但是他们还是得一起进入患者家里,不然我们连门都敲不开。”

在首义路附近一座低矮昏暗的平房里,入户小组碰到了脸色难看的赵毅,他是患者的家属。

“确诊了为什么不让我们住院?家里什么条件都没有,让我们怎么照顾?让我们在家隔离不出门,生活怎么办?”他带着哭腔,冲着上门的医生们大吼。

经过反复解释,社区医生终于进了门,给患者监测体征,告诉家属如何消毒防护。还好,监测结果还不错,体温降了,血氧在正常范围,赵毅的情绪稍微缓和了一些。

“轻症患者的确不一定非得去大医院住院。”采访中,有社区医生告诉记者,但是这种居家隔离方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管理难度大,虽然有上门和电话随访,但是患者和密切接触者是否进行了严格的自我隔离,全靠自觉。更何况很多时候他们都在各大医院为住院奔波,又助推了医院交叉感染风险。另一方面,长期在家,患者及其家庭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很多人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

苦苦等待的疑似患者

2月1日下午,记者又跟着另一路社区医生进行入户随访,这次的对象是一个正在等待核酸检测的疑似患者赵顾。

赵顾从初四(1月28日)开始发烧,经过CT检查,已经是高度疑似,但是最终确诊仍需要经过病毒核酸检测。但是,在社区什么时候能轮上检测,还是未知数。

“咱们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我们社区中心通过上报渠道报给上面,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回信。你们也打120试试,也许能被直接送到大医院做确诊。”上门的社区医生马凌给家属出着主意。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虽然现在发热患者的预检分检在社区,但是我们没有转诊患者的渠道。”一位社区卫生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发热门诊或者打电话问,怎么样才能去做核酸检测确诊,怎么样才能转到医院。其实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上报。”

以往运转通畅的医联体,也失去了作用。“和医联体上级医院联系,早就爆满了,根本送不进去。” 首义路街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生们尝试了几次,只能放弃。

拿不到检测结果就没法确诊,没有确诊结果就进不了医院,疑似患者们只好各想办法。赵顾在家属陪同下去医院打了点滴,开了药,但是退烧效果并不好。

不论是赵顾,还是马凌,亦或其他的患者和医生,现在都把希望寄托在了即将开业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它们一启动,也许问题能缓解一些吧。” 马凌说。

社区医生在入户工作

从患者家里出来,护目镜里全是雾气,

什么也看不清

强烈建议改变社区策略

“两座神山医院总共才几千张床位,真要敞开了收,瞬间就能满。”一位定点收治医院的负责人觉得社区医生们的想法太乐观了。

这几天,他一直在为紧张的床位忙的焦头烂额。在他的医院,收治住院人数甚至超过了核定的床位数,处于超负荷运转。但问题在于,这些在医院的患者,并非都是需要住院治疗的。

“疫情早期顾不上,轻症重症也来不及作区分。”他说,这样就导致许多轻症患者在医院病房其实不需要做复杂的诊疗处理,只需做一些对症处理,然后就是等待达到出院标准。而许多迫切需要住院的重症病人,却不能收入院。此外,还有一批轻症患者,因为无处可去,也仍在四处争取住院的机会,加剧了床位的紧张程度,也带来疫情继续扩散的隐患。

在这位医院负责人看来,比较理想的局面是在社区建立留观中心,隔离收治疑似患者和轻症确诊患者。社区统一提供医疗支持和生活照顾。“这样社区的能力接得住,患者也不用带着病毒满城跑。”他说。但他又强调说,一切政策还是要听政府的,以武汉相关部门发布的为准。

在首义路街社区,类似的想法也正在推进中。刘和伦介绍说,目前政府已经有计划在社区建立一所留观机构,开展集中收治,到时候社区医生也将主要配置到那里,“但愿这个进程能快一点。”

(文中赵毅、赵顾均为化名。)

健康报记者曹政发自武汉,本报记者姚常房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健康报新闻频道

编辑:管仲瑶

制作:王千惠

校对:梁婧

审核:王俊聪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