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女性职场  求职攻略

与病毒赛跑的40天: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化学发光法新冠病毒抗体检测产品背后的故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3-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与病毒赛跑的40天: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化学发光法新冠病毒抗体检测产品背后的故事

二月初的深夜,重庆依旧寒冷。当袁军第一次拉着一箱“炸弹”从位于万州的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出发,独自驾车行驶在返回重庆主城的路上时,尽管预案周全防护齐备,他的心里仍然一直在打鼓。

这些“炸弹”不是别的,而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血清样本。

▲重庆医科大学供图

袁军作为重庆医科大学科研处处长,也是学校牵头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试剂盒的研发”项目团队的一员,他深知,这些“炸弹”也是“宝贝”。如果试剂盒能够早一点上市,就能更好地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救治病人,保护医护人员。

直到平安抵达规定的集中储存检测医院,他才松了一口气。

与病毒赛跑,就是与生命赛跑。

▲重庆医科大学供图

3月1日晚,当得知国家药监局批准重庆医科大学、博奥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博奥赛斯)、重庆派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派金生物)共同研发的新冠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上市的消息时,还在实验室忙碌的项目团队成员瞬间兴奋了,沉闷已久的实验室,总算活跃了起来。

这是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化学发光法新冠病毒抗体检测产品,回想起此前的40天,实验室里的每个亲历者,都肩负了太多的压力。

早在1月13日,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结束之后,从事了30多年病毒研究的校长黄爱龙就召集实验室部分老师,对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了研判分析。

“我们能不能为此做点什么?”当时的他们,想做点什么,但似乎又没考虑清楚到底做什么。

经过前期的思考,1月21日,正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重庆市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当天,他们就决定,开展新冠病毒相关科研攻关。

然而在此4天前,重庆医科大学已经放假,很多师生都已陆续离校。疫情管控越来越严,能够返回实验室的人不多,但研究势在必行。

从哪里着手?

黄爱龙把仅剩的几个学术骨干又聚在一起,结合实验室的技术储备、设施设备等资源和比较优势,确定应急科研攻关的主攻方向。

病毒学诊断需要核酸诊断和血清学免疫学诊断进行配合,当时国内已有多家公司可以提供核酸检测试剂产品,但免疫诊断试剂还是空白。

免疫学主要有胶体金和化学发光等方法。胶体金使用方便快速、成本低、应用范围广、技术难度系数相对低,但却存在灵敏度低、无法定量、有暴露风险等局限。化学发光检测灵敏度高,可显著提高临床检测的准确性,还具备高通量、简便安全、速度快等特点,国内具有研发能力的单位很少。

与其做“N+1”锦上添花,不如做“0到1”的突破。最终,他们把主攻方向聚焦在新冠病毒抗体的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研发上。

光靠一己之力,显然不行。检测试剂最终要形成产品,还得联合具有生产能力的企业一起来做。

博奥赛斯从事化学发光试剂和仪器研发生产已有十余年,其创始人刘萍恰好还是重庆医科大学校友,当黄爱龙电话找到他时,两人一拍即合,迅速达成合作协议,利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方法,共同开发新冠病毒IgM/IgG的免疫诊断试剂。

其中,重庆医科大学负责抗原抗体设计与制备和临床实验,博奥赛斯负责试剂盒组装、产品报批和批量生产。

1月24日,该项目随即被列入市科技局启动实施的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应急科技攻关专项第一批资助项目。

从抗原设计与制备,到试剂盒组装及实验室验证,再到临床验证,这是整个项目的3个课题,也是研制免疫诊断试剂的3个重要环节,环环相扣,前一环的成败,直接影响后一环的进度。

实验室的汪德强教授,就是第一个课题的负责人。

“做抗体检测,先要找到抗原。”由于人手紧缺,他和蔡雪飞教授从实验室其他老师手里“挖”来6名家住重庆主城的研究生,临时组队,一起开展重组抗原的设计与制备。

科研只有两个答案,一个是成功,另一个是失败。为了尽可能避免实验失败,他们采取了“双线并行”的方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